今日中午12:10观看名医直播
点我进直播间向专家提问7
月
6
日
周二
最近这段时间,整个杭城都是泡在雨水里。湿答答、粘腻腻让人感觉难熬得很。
这时很多人都觉得没精打采,食欲下降,口中淡而无味,甚至腹胀嗳气。这个时候各种去湿的网红方法应运而生,其中要属红豆薏米水最受追捧,小编每天打开手机都会收到的好几条“祛湿攻略”里都少不了它的身影!
红豆薏米水可以治湿痹,利肠胃,消水肿,健脾益胃,久服轻身益气,那么它的效用究竟如何呢?有人说喝了舌苔不腻了、胃口变好了;但也有人说喝了一点用都没有,还是头发油腻、大便糖稀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网红祛湿水喝到腹胀,为何湿气还是重?
“医生,我这一年四季都在吃薏仁,最近每天都是一大罐红豆薏米水,喝到肚子都涨了,但这湿气怎么还是消不掉呢?”在诊室里,不少患者都问这个问题。
对此医生的回答是:湿气久除不掉,原因在于患者忽视了产生湿气的原因有很多种,中医把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。外湿是指自然界的水汽通过皮肤、骨骼、关节、经络侵入人体后产生的湿气,在黄梅天时节表现尤为明显,临床表现为起湿疹、关节酸痛等,门诊每年在这个时候都会接诊到此类患者。
内湿主要是因为脾胃运化功能不佳导致的,这类患者一年四季都会见到,人体脾胃的功能之一是要运化水湿,我们喝进身体的水需要通过脾胃的运化排出体外;当脾胃运化功能被削弱以后,内湿就逐渐形成了。
脾胃运化不佳的原因有很多。有的人是天生遗传;有的人是长期饮食不当导致的,比如吃冰凉的食物、油腻饮食等,都会造成脾胃运化功能的失职;还有的人自行服用了某些药物,如苦寒类药物、某些滋补药物(如十全大补丸、地黄丸)都会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。
所以面对天天吃薏仁仍湿气重的患者,医生都会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细节:像是有没有经常淋雨、穿不透气的衣服呢?有没有暴饮暴食呢?有没有经常大鱼大肉、冷饮宵夜呢?如果祛湿手段不管用,就要想想是不是有其他生活习惯在不断生湿,生湿的速度大于祛湿的速度的话,再多薏米水喝下去也没有。
医生提醒:梅雨季如果每天昏昏欲睡、面泛油光、面色萎黄;饮食上没胃口,甚至吃点东西就恶心想吐;大便粘质,冲马桶冲不掉;舌质白腻、黄腻,都是湿气重的表现,建议及时就医,查明病因再对症下药。
小贴士:红豆薏仁水的正确打开方式
?生薏米适合热性体质,炒薏米适合寒性体质。
?红豆薏仁水中的红豆是“赤小豆”,普通红豆外形胖圆,多用来食用,赤小豆更小更细长。
?薏米和赤小豆煮之前用热水泡至少一小时,这样煮起来更加快捷还能保证祛湿功效。
祛湿工作做得好,一条鱼上栽跟头
在诊室中还遇到过这样一位病人,因为知道自己湿气重,平时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很少,自觉饮食已经很清淡了,结果一点起色都没,来就诊的时候舌质白腻严重、面色萎黄,经详细问诊后,医生终于找到了病根——他很喜欢吃黄鱼,一顿要吃一两条,每天都有大量生湿之物入体,这吃再多药也不顶事啊!
梅雨季的气候没法改变,那么我们至少可以从生活习惯中入手,都说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,梅雨季的除湿,归根结底就是两个方向:防外湿和除内湿,除外湿的核心就是避免接触到潮湿的介质,除内湿的关键是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。针对外湿和内湿,医生分享了不同的祛湿方法。
避免淋雨: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,不要穿潮湿未干的、不通风不透气的衣服,不要直接睡地板,洗完澡要充分擦干身体、吹干头发,避免外感湿邪,这样可以避免湿疹、下肢溃疡等病症的发生。
不要过饥过饱:难以消化的过多营养物会化为湿气;不要吃大量油炸油煎、生冷烧烤等刺激肠胃的食物,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。
药物祛湿法:在用薏仁祛湿的同时,医生会根据病患的不同体质增加一些食材或药材。如经常拉肚子的人,可加一些山药、芡实;伴有口干舌燥症状,可以加绿豆、赤小豆;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,可以加山楂、陈皮;满脸长痘且睡眠不好的人,可以加百合、莲子;如果胃经常不舒服,食欲不振,还怕冷,可以加生姜;如果感觉腰酸腿软,可以加点黑豆。
穴位祛湿:足三里、丰隆都是很好的祛湿穴位,湿气重的人平时可以多揉揉。
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:祛湿的关键之一是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尽量避免吃生湿的食物,如猪牛羊肉、海鲜,含糖多的食物,凉茶等。医生还提醒:一定要遵循医嘱,如果一边在吃医生开的祛湿药,一边大肉粽、猪肉海鲜等生湿的食物照吃不误,湿气就永远都除不掉。
更多热门养生知识